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唯一官方网站
王羊羽:浅论晚清民国信札收藏与价值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21-03-09 17:10:30

            

                                                                            郭尚先信札局部之一

               南都:请谈谈信札收藏的历史和地位? 

  王羊羽:谈到信札收藏,可以追溯到很早,中国早期书法墨迹遗存中信札占的比例很大。比如传世到现在最早的书法作品、号称“墨皇”的西晋陆机《平复帖》,就是一封书信。乾隆“三希堂”珍藏的三件书法墨迹也是晋人的三封书信。书圣王羲之传世法帖大多为信札,以草书十七帖为代表,此帖即为王羲之二十多通尺牍组成。从中可见书信是古人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十分普遍,存世量比别的书法形式要大。 

  但是在古代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形成专门收藏信札的收藏习惯,收藏的目的也是出于书法本身的欣赏研究,而没有人会重视其信札本身的特性。到后来除信札之外其他书法形式出现并存世较多的情况下,信札在书法收藏里的地位相比诗文手卷的地位要低得多,信札是书法收藏的附属品,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没有人重视。所以好多历史上的信札虽然数量很大但保存下来却并不多。清代以来出于对信札文献价值的考虑,对其文字做整理出版,开始有人成册收集整理信札,也有对前贤或先人尊重的考量。特别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石印和珂罗版技术的传入中国,当时出版了一批信札集,有集某一个人的,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翁同龢,有将几个人合出在一起的。晚清民国时期的一些收集者多将同一书写者的信札或是多人给某一人写的信札收集在一起,多粘在空白书页或是废弃的书本上。但不是主流,大部分当时的信札都当废纸破字处理掉了。建国以后信札收藏渐渐更少了,到九十年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恢复后,渐渐形成了一个小众群体在收藏信札,信札市场由旧书破烂地摊上的交易渐渐转向古籍拍卖的市场上,收藏人数也越来越多,研究整理也越来越学术化,分类也越来越细。对其书法价值之外价值的认识发掘更多了,现在信札收藏早已独立于书法收藏之外而成为一重要门类。但其价值还有待更深发掘。 

\

  郭尚先信札局部之二

  南都:名人信札有何价值?

  王羊羽:名人信札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被人发掘是书法价值。毛笔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其在信札中多用毛笔写行草书,与书法创作作品比较来说更显随性、轻松流畅,是一种书法的本色表现,所以书法价值很高。因为信札的书写者群体比书法的创作者要大得多,书写的内容范围也大大超过普通书法,除了书法价值之外,信札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信札还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还有信札的用纸相比一般书法用纸来说有其独特性,有时制作工艺讲究、花色纹饰漂亮的信笺纸也有其独特审美价值。与一般书法作品相比信札内容还具有私密性和原创性的特点。 

\

  郭尚先信札局部之三

  南都:为什么着重收藏晚清民国的信札?

  王羊羽:首先清早期以前信札存世量很少,能流向市场更是凤毛麟角,市场价格也十分昂贵且伪作居多,不易鉴定,很难做专题收藏,藏家入手很难。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制度也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矛盾极其复杂;文化上,传统旧学和西方新学并存且发生激烈碰撞,传统文人文化还在短暂延续但士大夫阶层渐渐消亡,中国学者开始以西方学术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审视传统文化、发掘国粹,出现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学者;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客观上来说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从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发生转变,社会上出现了好多以前没有的新兴事物。白话文的出现,旧文学和新文学并存,书信的书写形式和语言表达出现新的形式;晚清中国近代邮政的出现彻底改变的中国人通信模式。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都表现在当时书信里了。所以晚清民国信札在信札收藏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前面我所说信札的很多价值都很好的集中体现在这个阶段。 

\

  郭尚先信札局部之四

  南都:这个时期的名人手札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羊羽:清代到民国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多元化发展百花齐放的时期,清中晚期以后在金石学的影响下碑学书法兴起,信札的书写字体和风格更加丰富,民国时期碑学和帖学出现融合。(吴大澂就曾用金文写信,俞樾曾用隶书通信)从书写工具来说,20世纪初,自来水笔传入中国,出于使用的快捷简便,钢笔开始渐渐取代毛笔,信札中开始出现钢笔书写,建国后更加普及。信札的书法又多了一个硬笔书法门类,但是在书法艺术的表现上毛笔要远远超过钢笔。 

  从书写内容来说,晚清民国时期信札的书写内容要比清代以前丰富的多,从书信的书写群体上看比以往信札要广泛得多,有传统文人、翰林进士、书家、政客、幕僚、军阀、学者、教授、诗人、文学家、商人、藏书家、出版家等等不同社会职业。这些信札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文人、官宦、门生、故旧、同年、同事、亲属之间寒暄问候、诗文唱咏、学术探讨,更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化的反映。从书信用纸上,晚清民国是书信笺纸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连鲁迅、郑振铎等新派文人都参与信笺的制作,最有名的莫过于《北平笺谱》。晚清民国时期不光很多纸店制作精美的笺纸出售,以木板水印为主,花色、图案丰富多样,很多文人、画家都参与设计。还有很多文人自制个人专用笺纸,一般都印有有自己的名号或斋号,另外还出现很多公笺,比如政府、学校、企业、商铺、社团等等机构自己印制笺纸以备内部人员使用。在制作工艺上除了传统制纸和传统木板印刷,又出现了机器制纸和机器印刷。 

  随着钢笔普及,新中国成立以后毛笔书信渐渐减少,由于书法教育的不普及,书信者的书法水平也渐渐降低。由于特殊政治和文化的原因还有钢笔书法对纸张要求也很低,信笺纸的制造和装饰工艺也走向衰弱。特别是白话文的普及,还有政治原因,建国后书信的文体和格式也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古体诗词的衰落,信札中诗笺这个特殊的书写内容也渐渐减少。到了20世纪,特别是电话、手机短信及电子邮件的普及,书信这个传统信息交流媒介基本上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除了极个别书法家偶尔用毛笔书写信件外,书信文化基本上是灭绝了,相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来说名人信札可以算得不可再生资源,所以说名人信札的收藏整理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南都:你是何时开始信札收藏的?现有多大的收藏规模?

  我收藏信札是近几年开始的,现在收藏晚清民国信札2000多开。我大学学的是文物鉴定与修复(古书画方向)专业,喜欢书画,也喜欢研究艺术史和书画鉴定。2006年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相关工作。书画市场这些年增速惊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艺术品市场原来是国家专营,限制发展的。市场开放以来特别是有了艺术品拍卖公司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急速补充式上涨,这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是没有的。后来又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品投资是一个重要投资渠道,企业和基金等机构为主的资本力量加人书画收藏投资,现在个人的收藏和投资已经边缘化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或是私人收藏家,书画的资金门槛和投资优势渐渐失去了。所以我是在这股市场浪潮下由书画收藏被“逼”到信札收藏的。 

  南都:如何鉴别信札的真伪?

  晚清民国的信札在鉴定真伪方面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总体来说是要低于同时期书法作品的。与普通书法作品鉴定相比而言鉴定信札有其易处也有其难处。容易的方面,这时期的信札在当时作伪少。信札收藏没有被重视,当时没有市场,没必要作伪。其次信札书写作伪有一定难度。首先信札以行草小字为多,多是随兴而书,时有涂改,仿造者形神方面很难达到原作,最不易贯气,不易仿造。二是这时期信札多是用带有时代气息很重的信札纸,乃至于书信者专门特制的信札纸书就,有的还保留了实寄封,受材料局限性,作伪也不易。作伪者如用历史上遗存下来的空白老信笺纸书写,这种东西就有迷惑性。现在艺术品市场起来以后,尤其是好多馆藏信札的出版曝光,开始逐渐有一些当时大名家如林则徐、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等或是现在市场刚时兴起来的文化名人如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启超等人信札开始有大量作伪。其他大部分中小名头信札作伪就相对好多了。信札鉴定难点在信札书者人数众多,对要求信札藏家和鉴定者而言必须广见博识;有的信札作者书法的风格往往与其书法创作作品的常见书法风格稍异,不可以其典型书法作品来做鉴定其信札作品的鉴定标准器;还有,鉴定一般古代书法时,除从书法本身的主要依据入手外,还可以参考题款、题跋、印章、装潢、著录等辅助依据,但对于晚清民国信札而言绝大部分没有题跋、印章,也没有装裱,更是少见著录出版,大部分信札落款都不落全名,有的甚至不署名。所以此时期信札还是需要藏家更多地熟悉信札书写者的书信书写风格。另外要对信札书写材料也就是信笺纸有所研究及多看已出版的、馆藏的或是名家收藏流传有序的信札集。 

  南都:对于一个新晋藏家来说,收藏信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要懂书法,尤其要懂行草书;其次多看书,比如文史方面的书,多了解信札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多看可靠的、权威出版的信札图录;还要有一定古汉语和古典文献学修养,有一定学术整理能力;要勤快,要多参与市场、结交藏友;最后就是得有钱了。 

  南都:信札收藏有可能“捡漏”吗?请分享一两个你的收藏故事。 

  我不喜欢“捡漏”这个词。对于艺术品来说,现在这个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公平公开的一个市场,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早已不是以前的市场了,以前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地域差就能轻松挣钱、捡漏。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要是提倡“捡漏”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漏捡。但是艺术品市场确实有潜力股,我认为信札就是。其实市场上大部分的信札都很便宜,等你有了一定收藏和研究方向、有了收藏专题,以现在这个市场前提下,买下就是漏,因为你捡的是市场的前景和明天。但是我也可以说一个我收藏的一件信札的故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漏。去年我在一个艺术品交易网站上看到一个藏友发了两通长信,书法非常漂亮,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写的,以清代佚名信札低价出售。第一封落款“弟先顿首”,第二封落款“先再顿”。书信者只署名一个“先”字,我一看书法流美、潇洒,属于帖学一路,应不是凡手。我以不到3000元买到手。我一看,清代书家名字中叫“先”的且书风与其近似的,有一位嘉庆时期著名书法家郭尚先。但清代书家中单名“先”字或者双名中有“先”字的大有人在,猜测毕竟没有说服力。为了印证我的猜想,我认真读了几遍书信内容,发现信中提到“欲与四舍弟尚度捐一从九职銜”,书信者想为他四弟尚度捐官,证明书信者兄弟排行可能是尚字辈,叫尚先。还有信中写道“将部照包好转寄闽中舍下”,闽是“福建”,舍下是“家中”,证明书信者老家在福建,这也与郭尚先吻合。信中还有“丁卯同年向不联络”之语,“同年”是指同一年中科举的同学,说明书信者是丁卯年参加科举并中举,我考之郭尚先年表果然是丁卯年参加科举。所以这三点我考证书信者为郭尚先无疑。随后我将这两封长信裱成一手卷,网上福建一书法爱好者数次与我通话,愿出三万多让我转让与他。我说这件东西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且郭尚先信札很少,我也只有此两通,所以没有出手。这个故事不是鼓励藏家去捡漏,而是说明知识储备对挖掘信札更深文化价值的作用,这也是玩信札人的乐趣所在吧。 

  南都:名人信札现在在拍场上的价位如何?如果作为投资,信札收藏有多高的回报率?

  大家知道前几年嘉德拍的宋摹王羲之《平安帖》过亿了,保利拍的北宋曾巩《局事帖》过亿了,陈独秀、胡适、梁启超等近代名人信札都高价成交,乃至于有的被国家收购。特别是去年鲁迅一开信札拍好几百万后,大量市场分析文章为信札市场欢呼雀跃了。今年春拍匡时拍了一通徐悲鸿致周扬的长信拍了300多万,创近代信札拍卖单封拍卖价的记录。实际上除了清早期以前信札因为存世量极少、年份好,价位很高,还有像少数五四文化名人信札和一些近代知名学者、文人信札价位近年涨幅很大外,在市场上大部分信札的价位并不高,大量的晚清民国信札价位很低有的甚至才两三百一张。信札这个门类属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一个被忽视和遗忘的特殊艺术品门类,无论是历史文化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将来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以前信札拍卖都是放在古籍拍卖里算作手稿一部分进行拍卖,是一个附庸的地位,地位比不上书法更比不上绘画了,可喜的是近些年一些拍卖公司开始将信札放在书画里拍卖里拍,还有专门组织信札专场拍卖。外国名人手迹也被嘉德、西泠等拍卖公司引入国内拍场。其实在国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名人手稿、书信拍卖十分成熟,且都价值不菲,拍卖的历史十分悠久。而作为信札中独有的中国礼仪文化、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书法艺术和特有的造纸和印刷装饰工艺等等都是外国书信中没有价值,我相信中国名人信札在今后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将有更大的收藏、研究和市场空间。我个人也将致力于中国书信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推广。

                                                                                                                   来源: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