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联合会(总会)唯一官方网站
教育研究专家:日本青少年素质仍高于中国
编辑:admin
  |  
发布时间:2021-03-09 17:01:5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左)接受《日本新华侨报》记者专访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1993年,一篇反映中日青少年素质差异的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是耶?非耶?至今没有定评。近日,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走访日本,该报记者在东京对他进行了专访。孙云晓肯定地认为,从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看,日本的青少年要高于中国青少年,中日青少年的素质较量还会长期地进行下去。

  以下为访谈摘要:

  《日本新华侨报》:记得是1993年了,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的较量》,反映了中日青少年素质的不同,结果在中国乃至日本都引起强烈反响。到现在,这篇报告文学已经过去17年了,您认为这个期间中国青少年素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孙云晓:《夏令营的较量》这篇报告文学,可以说引发了一场中国教育的大变革。首先是大讨论,到现在为止这场讨论或者争论都没有结束。这篇文章被印了很多次,估计上亿份的可能性都有。这17年来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国家已经把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一个主体教育思想,在中小学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夏令营来说,许多学校、老师和父母都对夏令营有了新的理解,普遍地开展起这项活动。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困境。比方说由于担心意外伤害的发生,由于法律制度、保险制度以及安全行为训练上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目前中国青少年的夏令营活动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日本新华侨报》:您作为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专家,肯定不会仅仅关注中国青少年的问题。您对日本青少年的问题关注吗?您对日本青少年问题的关注的层次或者说关注点、关注面在什么?

  孙云晓:的确,我在17年前写了《中日夏令营较量》之后,就特别关注日本的教育,我曾跟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一位中国研究员合写了一本书,叫做《两种爱心、两种命运》,专门做了中日儿童的比较。我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关注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还有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校外的教育,还有就是家庭教育,这方面关注得比较多一点。

  对于日本的教育,我关注到有这样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教育进行了反思。当时日本文部省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日本的教育处在教育荒废的状态。就是说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考试第一。所以那时候日本开始转向心灵的教育,自由的、全面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作为一个世界人,作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这是日本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就体现在今天日本的中小学的教育思路中,应该也就是中国所追求的素质教育。比方说就近入学、全面发展、压力不大这些,注重社会实践、野外锻炼等等。

  但是,日本的教育也有问题的一面,就是日本主张进行自由的教育,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这种自由有的时候成为脱缰的野马,一些学校出现了“班级崩溃”现象,有的学生上课时甚至可以在课桌上走来走去。

  另外,在日本的孩子里面,高消费、追求享受这方面的问题多了起来,这就导致在日本学生出现了“援助交际”的社会现象,这也是日本教育失败的一种现象,是日本教育暴露出来的一个非常负面的问题,而且目前呈现出从高中女生向初中女生发展的趋势。

  《日本新华侨报》:近年来,所谓“高考后”——也就是在中国高考落榜后出国留学者日益增多,您对这个“留学群”有什么看法?

  孙云晓:我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但研究得比较少。现在,中国同龄人进入大学的比例只有23%,十年以后有望达到40%。这样,就会有相当一些人没有能力进入中国的大学,或者说进不了理想的中国大学。这应该是“高考后”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经济近年来迅猛发展,人们在经济上富裕起来以后,就想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很多“高考后”的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到外国念书。这种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心理,也导致“高考后”的产生。当然还有一个思想就是现在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希望到国外看看,以留学为时尚。

  但是,留学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也一定会出现一些“留学垃圾”现象——一些学生本身不想学习,学习不好,就因为家里有钱,便来到国外,远离父母,遇到诱惑重重又很自由的时候,自然就要出现问题。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未成年人留学热的冷思考》的文章,讲的就是中国小留学生的问题,也指出了一些父母在虚荣心、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方面的问题。

  《日本新华侨报》:我知道您当年是从基层进入高校,然后进入中国共青团中央的部门。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称您是一位“草根青年研究者”。您认为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孙云晓:我觉得最突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第一、责任感比较缺失。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因为中国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导向,让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的行为模式——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事情你都不用管。这样基本上就是说孩子只要学习就可以,而其他的像品德、习惯都不用负责了。我觉得这个导致了今天青少年最大的问题,就是责任心的问题。

  第二、生活能力问题。跟刚才说到的原因是一样的,由于非常偏重于学习、考试,基本的生活能力、生活态度都非常缺乏。我认为青少年的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点“反生活”,就是说现行的教育有“反生活”的倾向。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调查“80后”青年的职场表现。结果发现一些大公司、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对“80后”的责任感不满意,认为他们踏实不够,实践能力差,这就看出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本新华侨报》:身在海外的华人父母,最关心的也是子女教育问题。对这个层面的父母,也就是新华侨华人父母的子女教育,您是否有过关注?

  孙云晓:我也曾关注过,并且注意到其中产生一个普遍的现象,叫做“黄香蕉”现象,就是说孩子看模样是中国人,黑头发,黄皮肤,但是本人对中国文化毫无所知,也不认同,对中华的文化慢慢地越来越远了。

  另外,我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精神,在海外的新华侨华人身上有着强烈的传承。这往往和所在国家教育的追求发生矛盾。结果,他的孩子接触的同龄人与他家里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就会在学校发生代际冲突,影响孩子融入当地社会。

  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问题是新华侨华人父母应该注意调整的问题。

  《日本新华侨报》:您的一些教育研究观点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反响,这其中“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观点尤为引人瞩目。您所谈的“惩罚教育”与“体罚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呢?

  孙云晓:我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从现在中国流行的教育来看,因为过去的教育比较严格,打骂孩子的比较多,结果就出现了逆向行为,对孩子多表扬,多赏识,而不进行或者很少进行批评。这样的教育使孩子变得非常任性,而且脆弱。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不能接受、承受批评的人,是容易出现危机的人,甚至是自杀率也会提高。

  我说主张的惩戒教育不是打骂,不是侮辱,而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手段。它的方法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它的目标是让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实际上这种教育是培养一种抗挫折能力。这种惩戒教育实际上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据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应该从两岁到四岁开始。就是两岁到四岁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说300~1500个单词,这时候父母特别有责任要对孩子说“不”,比方说打人骂人不行,比方说睡觉前吃糖不可以。这就会给孩子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秩序,知道规则,这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建立一个规则。这样的孩子将来就非常好教育。很多孩子就错过了两到四岁这个最重要的第一次惩戒孩子的时期,日后才出现了重重问题

  我还可以讲这样的例子,中国有一个14岁的男孩子,就因为老师批评他一句,回去就自杀了。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子也是因为家里的一句重话跳楼了。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自杀,绝对是一种教育上的失败。这个观点,我在中国各地讲课的时候,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时候,都讲过。我是山东人,说话比较硬,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说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话,因为没有接受过惩戒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倒霉的。孩子总有一天会遇到麻烦、委屈、挫折、打击,如果没有一点抗挫折能力,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就是惩戒教育的价值——孩子一定得承受挫折,就是说该他负的责任他必须得承担责任。

  据我了解,韩国教育部门规定老师可以体罚学生,对男生可以拿着小竹板打腿,打10下。对女生只能打5下。日本学校是怎么体罚、惩戒,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手头有一本书,是日本人写的,就是关于斥责孩子的99种方法。中国现在的法律有《未成年保护法》,学校内是不允许打骂的。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把“惩戒教育”与“体罚教育”分开的。

  《日本新华侨报》:您挑起的1993年夏令营中日青少年较量的话题一直持续蔓延到今天。但是,经过了17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这种情况下,您认为将来中国青年的素质有可能超过日本吗?中日青年素质的较量是会还会持续下去?您认为中日青年素质的较量是会持续下去?

  孙云晓: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从我们做过多次的中日韩美四国的高中生的研究调查来看,发现中国的高中生的确是比日本的高中生更有自信、更有理想,学习也更努力。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中国人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而日本、韩国对未来的信心、理想方面就会差一点。但是,我认为从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看,或者说从目前来看,还是日本的青少年素质高一点。比方说,从身体发育上讲,日本的青少年现在比中国青少年好。还有三个指标决定了日本的青少年在身体素质方面比中国的青少年。第一,他们的睡眠比中国青少年足。第二、他们在学校一直吃营养餐,日本从“二战”后就一直坚持在学校提供营养餐。第三、他们的运动量是很充足的。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中国青少年的弱点。

  身体好,应该是教育的第一目标。日本在这点做的是好的。日本的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是比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也比中国青少年强。另外,就是他们懂得不给别人添麻烦。他们的自立、自律,责任感等方面都比中国青少年要好。

  当然,我们要看到中国青少年强于日本青少年的方面。一个是学习方面,一个是理想和自信心方面。这样说来,我就认为,尽管中国在GDP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中日青少年的素质较量还会长期进行下去。我觉得日本的教育,现在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比方说日本的幼儿园都能够让孩子在冬天锻炼。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我觉得是各有优势。但是日本的青少年的总体素质比中国要好。这跟日本的教育思想有关,我觉得日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

 

来源于:中新网